Hip-Hop 文化 Q&A
2015年04月24日
作有建設性的白日夢
2015年05月20日

「為什麼學生一定要做功課?」「為什麼安靜坐著才算是乖學生?」「為什麼『打機』必定有壞影響?」
這一連串的問題,都來自一位「80後」的年輕校長——浸信會天虹小學朱子穎校長。他的教學理念及模式不僅反轉傳統,更創意無限。

 

曾從事許多不同職業的朱校長,當初之所以決定成為老師,投身教育工作,除了因為喜愛與小朋友相處,更因他懷有改變教育,甚至是改變社會的夢。「過去十多年,我都努力將自己所發的夢,實踐於我所服務的學校。」

 

放膽造夢 創意自然來

2004年,正當社會經濟不穩,當時仍在另一家學校當老師的朱校長,心裡有一個「夢」,想請家長買電腦給孩子們帶回校學習。他跟校長分享這個理念,而校長則回應稱,若有36名家長(因班裡有36名小孩)都願意拿出買電腦的錢,便可以實行這計劃。「當時那部電腦要13,000港元,因此很多人都說不可能做到。」

「但我就是將我所相信的跟人分享,於是便跟家長們說﹕『你是否相信,這樣做可以幫助你的子女提升學習?』」朱校長說﹕「我們工作時,無論做任何職位,如果沒有信念,老套的說,就是『跟鹹魚沒分別』。如果你能think big、dream big,創意與機會就會發生。」最後,真的有36位家長願意拿出金錢,開始了這項計劃。

憑著熱誠與毅力,他很快就成為校長,在浸信會天虹小學繼續延展他的教育理想。然而,這裡有不少學生來自基層,難以負擔昂貴的電腦。「我的信念是『一個都不能少』﹗」他堅持讓每個學生,不論家庭環境如何,都可以擁有相同的學習機會,於是與不同的公司聯絡,爭取購買電腦的資助,更與銀行合作制定分期付款計劃,務求讓每個家庭都能負擔為孩子購置電腦。

電子學習對學生有何幫助呢?朱校長舉例說,學校重新思考「為何要做功課」這個問題,豐富了電子學習的用途。傳統教育要求孩子做功課,而老師辛辛苦苦批改作業,期望孩子的答案盡量合乎標準。學生做完功課,多由家長或補習老師核對,不但對學歷及收入較低的家庭不公平,更令老師難以知道孩子的學習進度。因此,天虹給學生做電腦習題,並鼓勵家長不要核對,讓老師收集學生的真實學習進度,節省批改習作的功夫之餘,更可就收集到的資料改善課堂教學。

 

與真實社會接軌的教育

再說,重視科技及電子教學的理念,與社會的發展適適相關。「教育是為未來社會準備人才﹗」他認為,教育本身像投資,期望一段時間之後,資產會倍增。「今天才11歲的小朋友,當他進入社會工作時,已經是2037、2038年了。然而,身處2015年的我們,仍在教他每個詞語抄四次。我們應該問自己,這種技能是否2037年的社會所需的呢?」

「如果教育目的是為了改善社會、解決問題,回到今天,我們便應重新思考,是否應將自己的讀書方法,搬到孩子的身上,還是明白到,通過教育,可以改變今天無法解決的問題。」他承認,當老師很容易跌入自己的世界,只看見眼前班房中的小朋友,而看不見今天的學生,有可能是將來的特首候選人,或是其他對社會有貢獻的人。「當老師最重要的不是的知識有多少,卻是能否帶著對社會的愛與關懷進入班房。」

「世界上有很問題,我們看見了它,可以轉化成仇恨、鬥爭,但我個人會選擇,將它化成動力,創造更好的世界,而我相信,通過教育就能直接影響世界﹗」

為了實踐迎向未來的教育,天虹小學校舍中的建設,不但具創新思維,更融合最新的知識、科技。訪問期間,朱校長曾帶領採訪隊參觀校園,邊走邊講解他的教育理念。我們首先來到創意立體打印室,就是教授學生3D設計及打印技術的地方。他笑言,以往小朋友的美術設計課,都是以「廁紙筒」來製作模型,難以與真實世界的設計扯上關係。

朱校長打破傳統框框,創造不一樣的教學模式,著重學習與現實世界接軌,不但將最新、最貼近生活的科技帶給孩子,提倡電子學習,更致力將校內活動,與四堵牆以外的社會連結。例如與相機公司合作,讓孩子所畫的立體壁畫在零售店展示,應用在商業世界中。學校更曾搭建魚塘,利用廚餘飼養魚兒,再將魚轉贈區內長者。

 

凡事都問「為什麼」

他的創新、破格點子更不止於此,甚至人人都認為孩子愛「打機」有害無益,他卻竟然準備在學校設立「電子遊戲房」,更設計了一個電子遊戲﹗「所有人都說『打機』不好,但全世界的遊戲事業卻不斷增長。當你一邊阻止孩子『打機』,其實世界卻是如此發生。」他覺得,與其在這點之上,與小朋友爭持不下,不如以此作為獎勵,與學習及校園生活互動。

從種種創新做法可見,朱校長對於每個現存的現象,都喜歡先去問「為什麼」,找出問題關鍵所在,再嘗試創立新的解決辦法。「是不是約定俗成,就必定是正確的呢?」他還有一個夢想,就是讓孩子在自由的環境中學習,自由自在的表達自己,開心時會跑會跳,而不是在教育制度中,被教導「靜靜地坐」才算是乖。「這是否對的、正義的呢?」他總是在反思,以昨日的方法,去教今日的孩子,到底是否可行。

「就算我們不面對,時代亦會極速轉變……所謂學校學不到的東西,到底是指甚麼呢?」他直言,其實只要現實生活有需要,什麼都應該能在學校學到。這信念啟發自一次他參加「全球創意教師比賽」,冠軍得獎者是一名來自非洲肯雅窮村莊的老師。他每天踏單車到很遠的地方,為的是替村內的電腦充電,讓孩子能在網上寫網誌,紀錄村內一棵植物的成長。

「教育必然受很因素影響,問題是我們能否抓緊教育本質的需要。例如在非洲國家,若像香港一樣,教授小朋友用電腦的態度等通識,對他們未必有用,而那位老師卻用盡他的方法,為小朋友提供他們當下最需要的教育。」

不斷創新,必定會遇到不少阻礙,缺乏資源便是其中一項困難。朱校長的解決方法之一,就與商界不同行業相談合作,拿出校舍地方給對方作相關試點或展示平台,從而換取教學資源。「每當有創新理念,找不到別人認同,當然會覺得孤獨,但若你堅信它是可行的,只要多跟人分享,總會找到同行者。這些同行者可能在你身邊,不過基於他一些框架而被限制,但只要大家夢想一致,彼此燃點,每個行業都有很多空間作跨平台合作﹗」

後記
讓孩子體驗當發明家  朱校長接受訪問的地點,是在一間名為「天虹科創室」的學習室,裡面滿是色彩繽紛的膠積木。他形容,這是個「孩子進來後不願走」的地方,其理念源自「科創」這新興的商業模式,就是任何人只要有創新點子,即使未掌握生產科技,也可以透過分享及集資造成新發明。老師會鼓勵學生發明產品,以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。孩子們會先以積木砌出設計邏輯,再以3D打印、積木或磁石零件完成設計,親身體驗當發明家。

 

Text: Ann Chan

Photos: Zidane / Moses / Darius

朱子穎校長,「80後」年青人,自2004起於不同學校推動電子教學,2013年接任浸信會天虹小學校長,為全球 23 位「微軟創意教師」培訓員之一。

觀看訪問影片

Comments are clos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