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夢想遇上原則 不妥協!不後悔!不放棄!
2015年02月20日
Fashionalization-Editor’s Notes
2015年02月20日

香港人最熟悉、最愛追捧的時裝品牌,幾乎全部都是外國貨。甚至擁有強大購買力的內地同胞,來港旅遊購物,主要都是以國際名牌為目標。這樣的文化背景底下,你可能會問,在本土從事時裝設計,會有前途、有希望嗎?

事實上,香港成衣及配飾貿易進出口業發達,絕對是時裝設計、品牌發展的理想平台,過往亦不乏留港發展且成功被肯定的業界人士。這裡簡短介紹三位本地資深時裝設計師的故事,他們的生命點滴,或可給你一點激勵。

 


劉培基

誰會想到,一個十一歲的小孩子,跟隨裁縫師傅當學徒,日後竟成時裝界殿堂級人物?從小裁縫做起,學得一手靈巧技藝的劉培基,廿二歲遠赴英國攻讀時裝設計及衣料設計夜校課程,回港後於香港貿易發展局舉辦的成衣節上展出個人作品,此後常被邀到世界各地時裝參展,逐步在時裝界奠定地位。

除設計時裝,劉更是形象設計大師,與多位八十年代本港樂壇巨星合作無間,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,可說是梅艷芳在舞台上的百變形象。一代造型大師,成就一代歌后的華麗傳奇,深入民心的程度,稱得上是港人集體回憶。

劉曾表示,本土時裝設計師的確面對許多挑戰,而自己在幸運背後亦曾付出極大努力,因此希望消費者多支持本地創作。他又認為,一個出色的設計師,創作應不被任何事限制,即使預算不足,亦不會阻礙他們做出好作品來。

 


鄧達智

在元朗屏山鄉出生及成長的鄧達智,80年代初於加拿大取得經濟學位,其後到英國進修時裝設計,畢業後回港發展,迅速在行內打響名堂。懷有濃厚本土情結的他,敢於大膽創新,曾以「九龍皇帝」曾灶財的書法作時裝設計元素,亦是首位選用廣東歌為時裝表演背景音樂的設計師。

2004年,鄧進一步完成許多時裝設計師夢寐以求的目標,創建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高檔時裝品牌「William Tang」,並陸續於廣州、上海及北京設分店。個人事業成功,亦不忘支持新一代,鄧近年不斷呼籲政府提供租金較低的空間,支援本土設計師的創作。

鄧曾經表示,現實的商業世界中,設計師要有獨立的經濟能力,才較容易自由發揮。在創作路上,他會將工作與個人興趣分開,做商業設計時先以市場為考慮,而做純創作時便完全自由地發揮,如此才能保留個人風格、創意空間。興趣廣泛的他,還涉足旅遊及飲食寫作、電台節目主持等多樣化的工作。

 


馬偉明

馬偉明是香港首位建立個人品牌的時裝設計師,1975年在香港時裝設計學院畢業,旋即開設首間時裝店Vee Boutique。別以為馬的夢想路一開始便如此順利,原來他最初亦曾有一段時間要做自己不喜歡的事,就是修讀秘書管理,而自己最有興趣的時裝設計,當時只是兼讀。

回想起來,他認為,曾修讀沒有興趣的科目,對自己日後從事時裝設計具有積極意義,因為經營時裝事業並非只是做設計,還有許多煩瑣事務需要處理,如銷售、觀察市場、人脈建立、成本控制、尋找物料等,皆為每個時裝設計師必須靠忍耐與恆心去面對的。

Comments are closed.